close
恆毅力 :人生的終極能力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作者:Angela Duckworth (psychologist, professor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書本的內容簡介:
第一個部份,作者舉了美國西點軍校、拼字遊戲比賽、運動員、畫家、作家、大學完成率的等等的大量例子說明恆毅力的關鍵性,而其他因素如天分高低只是我們的藉口。
- “潛力是一回事,發揮潛力又是另外一回事。”因為資質不保證成功,熱情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差異。所有的優秀都是透過努力漸漸變成的。
- 哈佛的跑步機實驗,那些堅持到底,又繼續挑戰自己的人,再追蹤調查,發現成就比較高。
- 但是恆毅力不單單是努力,不只是多熱切,而是”長期不變的投入”,關鍵問題是“對目標的堅持有多久?”所以作者提到了確立人生終極目標的重要,熱情可能需要矯正調整,但都指引向終極目標。
- 頂層目標可以拆解成為了達到頂層的中層目標或方法,而中層目標也要可以拆解成具體的低層方法。頂層目標不是達成目的的方法,而是目的本身。
- 她說很多人都有頂層目標,比方說打籃球進NBA等,但頂層目標就像金字塔的頂端,下面需要很多的中層目標或低層目標(或方法)的支撐,不然那頂層目標永遠只是“樂觀幻想”。而且最理想的狀態是只專注一個頂層目標,效果才會好,巴菲特說的,人生有限,要刪除一下你有興趣但是無法持久專注的東西。(成功的人在決定要做什麼前,必須決定他不做什麼,有些目標必須放棄),低層目標跟方法可以被更改、刪除或取代,來找到可以達成終極目標的新低層目標或方法,但越是上層的目標越是不要換越好。
第二部份,就是四個方法:
第一個是興趣(interest)。熱情始於真心喜歡你所做的事。她研究的每位恆毅力典範都說不太喜歡工作的某些面向,他們通常必須忍受至少一兩件討厭的雜務。但是,整體工作還是令他們深深著迷,他們認為自己做的事有意義。他們的執著不變,以及抱持孩童般的好奇心,就像在大喊著:「我愛我做的事!」
- 你不可能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熱情,所以要“培養熱情”,人往往是在投入的過程重產生熱情跟興趣的。
- 但是“事事有興趣,生涯無志向”(fleeting interest in everything, no career direction)是不行的
- 工作的熱情來自一點帶你的發現(興趣),加上大量的培育,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
- 興趣不是自己想的內省中發現的,而是跟外界互動中發現的
- 下苦功前通常要先會玩,所以要有可以玩的空間,探索的自由,發展初期有一個不一定很厲害但是鼓勵型的啟蒙導師(她的例子是職業運動員的培養,大部份都是父母很早就給他們嘗試了非常多元的運動,找到適合又覺得好玩的再下苦功,如果一早父母就幫忙決定苦練的往往長期會熱忱耗盡,興趣一被扼殺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 還有Amazon創辦人的例子,母親給他亂玩,翹課。所以他們都有一個可以讓他們可以自由玩的人或環境:他發現自己喜愛的事物>成為興趣>強化興趣(很多人只是找到興趣但沒有想到要強化,所以強化才是重點)
- 為了找到熱情,你就只能真的去實驗跟嘗試了,越早開始越好,不適合也不要害怕換掉。
第二個是練習(practice)。每天盡可能把事情做得比前一天更好,這種日常的紀律是種堅持力。在某個領域發現及培養興趣以後,必須全心全力投入練習,尋求進步,達到純熟的境界,必須鎖定自己的缺點,加以克服。每天必須投入數小時練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恆毅力能夠抵抗自滿的心態,所有恆毅力典範不分領域、無論已經有多優秀,他們腦中一再浮現的聲音還是:「無論如何,我都想要進步!」。
- “有些人是有二十年經驗,有些人只是將一年的經驗重複了二十年”
- 一萬個小時的練習,對自己怎麼錯了有興趣,找到錯誤,不斷修正,且不斷挑戰新的目標
- 刻意聯繫肯定是會累的,但刻意練習也會到達忘我的境界(越多練習,你達到忘我之境的可能就越高)
- 刻意練習要變成習慣
第三個是目的(purpose)。深深相信你在做的事很重要,熱情才會成熟。做的事情必須對你個人來說很有趣,同時又和他人的幸福息息相關。對多數人來說,沒有目的的興趣幾乎不可能延續一輩子。有些人很早就產生使命感,但是對許多人來說,造福他人的動機是在培養興趣及經過多年有紀律的練習之後才增強的。無論如何,成熟的恆毅力典範總是告訴她:「我做的事情很重要,對我和其他人來說都是如此。」
- 造福他人的意念可以支撐你(人很奇怪,不為自己反而所以強大)
- 工作 job(我在砌磚)> 事業 career(我在建築教堂)>志業 calling(我在打造上帝的殿堂)
- 如何找到目的1:思考你已經在做的事情如何對社會產生正面的貢獻。
- 如何找到目的2:思考如何用小規模,但具有意義的行動改變你現在的工作,讓它更貼近你的核心價值觀。
- 如何找到目的3:找一個有明確目的的榜樣,從他身上找靈感。
第四是希望(hope)。「希望」是指一種能夠面對各種處境的毅力。在書中,她把它排在興趣、練習、目的之後討論,但「希望」並不是定義恆毅力的最後階段,它界定了恆毅力的每個階段。定義恆毅力最關鍵的就是遇到困難、產生自我懷疑時,都必須學習堅持下去。在不同的時刻,我們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如果我們讓自己持續陷在消沉中,恆毅力就會不斷消減。唯有再接再厲,恆毅力才會愈來愈高。
- 心理學的電擊實驗:如果訓練用電擊狗時狗無法用自身努力去掌控停止電擊,那之後換了實驗方式那些狗大多也就不會懂得擺脫跳到沒有電擊的一邊。因為它們已經習得悲觀,所以反過來我們要習得樂觀。
- 樂觀在遭遇困難時可以堅持下來的要素。
- 固定思維 vs 成長思維:讚美努力,而非表揚既有天份。相信一切可以成長,讚美成長。
- “那些殺不死我的,會讓我變得更強?”不一定。老鼠實驗:訓練用電擊年輕老鼠時可以或不可以用自身努力去掌控停止電擊,那些年輕時無法用自身努力去停止電擊的,長大會害怕電擊,不是堅持找方法去停止電擊。然而那些年輕時就被分配到可以用自身努力去停止電擊的,他們成年遭遇電擊時仍然無所畏懼,越戰越勇。
- 有許多無助的體驗,克服難關的能力不足,沒有學到“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克服”會造成深遠的影響。(弱勢家庭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不覺得自己可以做成什麼的原因,因為他從來沒有體會過自己原來可以努力讓自己克服什麼)
- 所以要練習樂觀的對話,尋求適當的協助。
第三個部份是談如何教孩子恆毅力。
- 嚴厲的愛
- 關愛與嚴格是可以同時辦到的,嚴厲又支持孩子(民主權威型)。有些父母嚴厲但是不支持孩子(威權型父母,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有些支持孩子但是不嚴厲(那是放任型父母),有些既不支持孩子又不嚴厲(那是疏忽型父母),後三者都不是很好。
- 比方說孩子自己決定了某個目標,那你就有責任讓他不輕言放棄。
- 讓孩子效法你,所以你自己要先有恆毅力,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父母你的幫助不一定來自父母,可以是其他的人也會幫到孩子。
- 讓孩子投入在課外活動,專注(她的規定是至少一年,這是最起碼的堅持,他們研究發現一直更換課外活動的孩子或沒有參與課外活動的孩子恆毅力較差,未來發展沒有那麼好),且從中有成長,縱使最後他並沒有以那個課外活動為終身事業,從中培養的恆毅力也可以轉移到做其他的事情。
- 困難任務規定:家裡每個人都要自己選擇做一間難的事情來練習,你可以放棄但需要做到一個段落讓它自然結束(例:學期結束),不能半途而廢。
- 加入恆毅力高的社群,跟這群人在一起,讓恆毅力成為一個組織裡面的文化。
參考資料:
《天下雜誌》培養恆毅力的4種方法: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