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統計意義隨想 Thoughts of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27】
「我是窮孩子,我不容一絲差錯」
每每到這個放榜及高中面試季節總會收到類似的私訊,大致如下。問:
對於出國留學這件事,在現代好像還是有錢才能做得到。我想知道的是,如果家境不好想出國留學,我該怎麼做呢?
答:在這裡鼓勵學弟妹,刻板印象覺得出國家裡一定有金援,但家庭經濟狀況真的不一定就使人無法出國。我沒有說很簡單,或許要更努力,選擇也可能受限,但總會有出路。可能的解法如下:
1. 拿到母國的公費、就學貸款或各類獎學金。。。
2. 就算拿不到母國提供的獎學金,或許可以延後計畫,畢竟絕大部份國外研究所在招收博士生(至少我所知的二三類組領域)的時候大多都有附全額獎學金,足夠你負擔學費以及國外的機票、生活費的,完全不會花到家裡的錢,甚至還能存錢的。
3. 大學部或碩士班偶爾也有可能得到國外發的獎學金。雖然機會比博士少,到了碩士班以後,理科相關的科目多多少少在實驗室做實驗或當助教都會有一些薪資,雖然不多,但可以當零用錢跟繳學費。
4. 當然,英文或相關外文不夠用就很難。
5. 學藝不精、能力不足也是很難。
6. 除了避免第四第五點外,也不要怕麻煩,因為國外人生地不熟總是有很多麻煩事要克服。不要要自由又不甘願付代價。
-------分割線 -------
已經不曉得是第幾次,在德國遇到馬來西亞人聽到留學這個概念時,就會問我是不是拿JPA(政府公共服務獎學金)還是自費。這個問題總會讓我默默回想起過去8年的海外學習到底大部分時候是誰在養著我?答案是都不是 —— 既不是國家,也不是我家。
中學時父母的小生意不順負債,當時姐姐要去台灣升大學但父母說沒準備給她去台灣。當下我決定為姐姐發聲說接下來唸書都不需要贊助我會自己努力到可以拿獎學金唸書養活自己的,請把全部能給的都給姐姐。
當然到我念大學的時候父母還是跟親戚借了錢,夠還大一的學費,這就是全部所有了。之後說到做到一路靠各種獎學金、打工、稿費走到現在。運氣很好唸到一所發獎學金發得算爽快的私大,剛好所念的也還可以掌握努力維持系書卷獎就不用繳或半免下學期學費。或者不同名目領一點足夠維生的薪水。好幾次郵局銀行帳戶剩個位數,還是有熱心室友、老師、職員請我吃飯。
之後每一步做決策都是以哪裡有穩定獎學金達到收支平衡來思考問題,碩士班不去更好的學校因為我很清楚自己所在私大給的獎學金、助教薪水最多、生活支出最低(加上老師們夠疼我)。博士班又離開台灣再出國,別人刻板印象覺得出國家裡一定有金援,其實一切思考的前提也只是哪裡可以解決基本的經濟問題。發獎學金夠用,最好還能給家用,同時又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再看那裡的機會多。當然我也感謝我父母只說只要能養活自己那就儘管去追夢。
我依然能理解社會上固然有很多激勵人心的底層向上故事,但這些故事有的一個共同點:底層的人生發展容錯率是很低的,很努力只是最基本,還需要累積很多機緣巧合、大大小小幫助的手缺一不可,而且只要一步稍稍行差踏錯就不像其他有錢同學可以靠基本的支援重來了。有錢孩子永遠不會game over,再魯莽再混都可以一直重生。我是窮孩子,我不容一絲差錯。
「許多人都曾拉了我一把。當我回顧過往,發現是許多機緣巧合才給了我向上突破的機會。。。過程中只要少了任何一個人,我大概就毀了。」
-傑德‧凡斯《絕望者之歌》
#NoStat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