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熟悉的學務處,暑假我工讀的時段是工讀最忙的一個時段,主要就是不斷地 email 和 message 回答僑生學弟妹們的各類問題,或許是因為長庚的名次越來越高,其他地方的名額收緊,結果今年的僑生報到率翻了兩倍多。還有把成堆的學務處的表單翻譯成外籍生英文版。雖然沒有閒着的時間,卻是可以接觸很多外地新生,頗有使命感的工讀內容。
翻譯三要 :「信、達、雅」,老實說從來沒有想到我會做這種工作(回想以前在老家英文成績墊底到在這裡被學務處職員和其他工讀生們當成活翻譯機的極大對比),不過有這種練習英文的機會確實也不錯。
這下我才知道教官英文叫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ructor。檔案中,沒有人翻譯過 “動展”,這下要自由發揮了。
可見學校要國際化可說是艱辛的旅程。。。不過這確實還是需要大量努力,臺灣的大專院校不論決策者還是學生,不應該只把自己局限在臺灣而已。不論是對于國際和大陸,積極開放而不是逃避競爭才是正途。其實臺灣高等教育的學術研究可以和許多國家競爭,如果說有比較不足的地方,大概敗在國際觀的缺乏吧。怎么補足這樣的缺欠讓學生往內看之余再往外看是一個好問題。
其實回着新生的Email和Message真的除了可以更認識他們之外,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個娛樂身心的笑話。首先我必須要說的是:我們真的不能怪被大人說90後是草莓族還是豆腐族。因為很多學弟妹真的很基本的生活常識,像是基本的電子郵件通訊禮儀、表達能力、處事能力都沒有。(還是“滑”時代已經習慣了社交網絡用的簡略所以忘記了正式電子郵件應該要署名稱呼這種東西都忘記了)。一些很基本的表格都填得亂七八糟要我們工讀生補救。再不然就是問一些或者提一些很好笑我也意想不到的要求,讓我明白了很多人真的還無法獨立。當然我明白這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當看到更多比孩子還緊張、什麼都要跟着帶着孩子做的家長後,我的結論是:父母在這方面也要付很大的責任。
無所謂,希望這些學弟妹來到大學可以真正學習自立,不求成為什麼專業人士,但求他們可以成為獨立有承擔力的個體。我真心祝福也相信大學4年有這種能力。
而整個工讀最好玩另一部份就是和國際生溝通,不否認學校開始嘗試提國際化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當我有機會和其他國際生溝通時(貌似我也是外國人。。。不過是中文很好的外國人),你回看到一般台灣對國際化的謎思和被動。在幫一個來顱顏所進修的泰國醫生去郵局做翻譯和溝通時,他和我談起了對台灣大專教育的英文程度低落表示驚訝。在一般生活環境中難以用英文溝通就算了,為什麼和很多大學生用英文對話也是有困難呢?他也不明白為什麼為什麼在專業教課和溝通時為什麼不能完全英文化。當然以我的瞭解,我明白台灣人的英文在文法和書寫上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只是缺乏一個可以用英文對話溝通的環境,所以不敢講造成的。所以我稍稍地向他解釋了。不過我不得不否認很多地方的英文化真的不足,不論課程上還是行政上,這些都會讓國際生的就讀意願大大的打折扣。
好吧,說到底如果沒有上述種種的問題,搞不好我這個工讀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吧,學務處養我大概就是需要我來盡點心力吧。